你是一個室內設計師嗎?英文「你是一個室內設計師嗎?」 今天小豆培訓網學歷教育小編就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柳冠中
1984年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工業設計系”
是我國工業設計學術帶頭人和理論家
71歲高齡目前還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教
其“生活方式說”、“共生美學觀”、“事理學”等理論方法
在國內乃至國際設計界都產生了導向性影響
形成了中國自己的設計理論體系

抄襲成為中國設計師的通病

? 記者:中國設計從國內走上了國際舞臺是否見證國內設計實力有所提高?

? 柳冠中:體會不深刻,3年前去米蘭參展時候,意大利使館簽證發給中國人大概10萬個簽證,還有很多沒有簽到的。大批量的設計師蜂擁去看米蘭展覽,拍照片、回來仿制,或者改頭換面。
我當時認識了一位意大利室內設計師,他與我溝通:你們中國企業模仿意大利的設計,我們還能理解。你們設計師也在模仿,無非把意大利的設計在中國改頭換面,就成為了中國的創意了。
目前我看到很多設計師對于新中式做法,要么把家具材料變一變,用有機玻璃、不銹鋼變一個尺度;要么就是將中國的一些閑情逸致的玩物擺上,既不知道誰去坐,也不知道坐在上面干什么。那是藝術,擺在櫥窗里面無法用的。把這些命名為設計創意,用到中國的室內設計就成為了“大師”,那就走到歪路上去了。
中國設計都在看表面,意大利的生活方式和經濟背景以及社會發展到什么階段,他們提倡的口號,中國能簡單的借過來么?外國的標準,中國追上就是一流了么?我們自己的民族沒有思考,我們民族要干什么不清楚,跟著外國人屁股跑,跑什么勁兒呢?參加一下米蘭展,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這太自欺欺人了。
前年請英國設計委員會主席來中國講座,一幫有資歷的設計師在下面聽其講課內容,中間有設計師提出一個問題:中國設計應該怎么做。對方簡單的反問一句:“那不是是你的事情嗎?不是我的事情!”中國人習慣跟外國人走,不是不能學,你要學什么?但是否考慮過中國地大物博、發展階段跟歐洲面臨的問題是不一樣的,中國人只有自己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歐洲人是解決不了中國設計的問題的。
中國的設計師千篇一律的用外國的衡量標準來認為自己有創意,有設計了,不覺得可笑么?整個業界都是如此,不光是建筑界、室內設計界、產品界、工業設計,均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普遍反映出中國人的浮躁,沒有骨氣,急功近利。
中國設計師去國外看一個展覽,就懂得設計了么?大家一定要看設計背后的故事,語境是什么?這些國內設計師都不看,看完展覽回來就說自己懂設計了,他的結構我也用了,他的材料我也用了,他的形態我也用了。這叫設計么?只看展覽以及表面的功夫,那么設計師就只會照貓畫虎了。
有的機構組織去意大利參展,為了方便拍照,居然集體印日本名片!丟人不丟人?這就是中國人做的事情?看展都分工好了,你看桌面,他看結構、我看腿兒,看完馬上到外面去抄去畫出圖來。中國的聰明都用在這上面了!中國人有5000年的文明到哪兒去了?目前的設計機構從來不提設計研究的事兒,只注重效益,只看接了多少大項目,接了多少別墅。我反問設計師們,你到底設計出了什么!

? 柳冠中:繼承傳統的說法要么是傻瓜要么就是騙人,諸如唐裝,難道我們每天都能穿嗎?中國所謂的繼承傳統,卻總在中國元素上拘泥著。真正的繼承傳統,當您到5000年后,看咱們現在做出的東西是否是中國的東西,如果做出來那就是中國傳統的一部分。
法拉利和羅馬柱式有關系么,盧浮宮與盧浮宮博物館有關系么?不管哪個專業都在講中國元素,搞一個祥云就算繼承傳統了。傳統是批判性繼承,傳統是創造出來的,不是繼承的。祖先一直在創造傳統,從古至今從沒有繼承過,必須要創造!目前要提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圍繞中國的生活方式做出來的風格,那才是新中式。
? 記者:很多室內設計師都單干了,針對這一現象您是如何看待的?
? 柳冠中:可以這樣做,這是體制的問題,原來的體制更加僵化。但問題是這些人出來后有沒有自己明確的指導思想?單干可能賺錢容易一些,并且規避了很多矛盾。單干有利于自己思想解放,但出來能否想明白自己要干什么,是否能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不能簡單說形式的問題,單干更加能發揮優勢,有利于創意的發揮。
? 記者:小公司逐漸蜂擁成立,現如今是不是一個社會趨勢?
? 柳冠中:不一定,社會現如今的現象是30年河東,30年河西,各有各的存在價值,服務對象也不一樣。既有大公司,肯定也會有小公司。如果遇到大項目,肯定要跟大公司合作。小公司只能賺小錢,不能賺大錢。小公司也有它的好處,決策的效率可能更高,管理更加扁平化了。
所謂的“小”是一個手段,而不是一個本質;只是一個策略,不是目的。關鍵是看自己做什么?這點要清楚,不要拘泥于趨勢。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各有各的生存環境。
修養在設計之外
? 記者:設計師一般都是藝術出身,如何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 柳冠中:主要看他自己的優勢、思想規劃,服務對象。根據服務對象要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但眼界一定要跳出來,服務富豪的設計師,一定要了解設計之外的東西,包括修養,生活,其他東西。
一定要有新意。設計不在于自己服務的對象里面,而是在設計之外。修養在設計之外,要了解生活。老做別墅,就會做套話,所以室內設計師必須關心老百姓住房、公共建筑、游樂建筑、規劃、景觀,產品。經歷要比較豐富,行萬里路,多體驗。

帶來好處的設計才是好設計

? 記者:您對哪個獎項比較了解?
? 柳冠中:我大概說一下北京國際設計周評出來的三個建筑,第一是觀禮臺,一點也不炫。反而很很貼近老百姓的生活。第二個是青藏鐵路,是要解決這個地區的開發。我不提倡輝煌的建筑,要的是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解決最根本交通的問題。第三個是紅旗渠,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解決實實在在的當地飲水、灌溉問題。我們不會評選給人以眼球經濟的東西,我們要的設計是給人民、給社會、給國家帶來好處的設計
而室內設計問題在哪兒?在解決可持續問題、節能減排方面下了多少功夫?設計界倡導綠色主題,于是出現了有些學生收集廢舊可樂瓶子進行廢物再利用,這樣做就能解決可持續問題?根本不可能!
等生了病再治病,都是事后諸葛亮,而設計的本質恰恰是事前干預!圖紙就是命令,事前干預你該研究什么?是研究文雅或新時尚么?當然不是。設計師沒有干該干的事兒,最終成為了資本的奴隸,商人的幫兇,設計師如果忘記自己的職責,只能成為一個打工仔,那就別埋怨領導不支持,老百姓不認,企業家不認,你本身干的事兒,叫大家如何尊重你?你沒有引導大家。
現在業內有三種聲音,技術聲音、商業聲音、設計聲音,目前來看設計聲音基本沒有,因為設計師現在是跟著技術走,跟著商業在爬!
? 記者:您是否能代表設計界把聲音發出去?
? 柳冠中:沒有意義,金錢誘惑太嚴重!既得利益太可怕,我的聲音的力量還是很微小的,我希望你們網站能多多給予設計師正面的能量,帶大家走出一條設計新路來。

建筑尺度要看建筑服務的目的

? 記者:有個設計師提問,建筑比例和尺度對萬神廟等古典建筑影響很大,才會有后來的柯布西耶著名的紅尺和藍尺,但如何解釋蓋里和扎哈的建筑?
? 柳冠中:這個問題又是從“形”——技巧層面上提出的,沒有去了解這些建筑背景。羅馬萬神廟的尺度是做什么的?那是供奉神的!肯定尺度要大,要夸張神的偉大。歐洲古典建筑是以神為本,不惜工本的。金字塔、古埃及神廟,這些建筑的比例失調,顯出了人的渺小,神的偉大。這些歸結為都是神的尺度。
柯布西耶講究人的尺度,一定跟“人”要接近,但是當時強調封建時期的教堂,仍然會向公共建筑過渡,貫穿文藝復興的痕跡,尺度向人接近許多。
威尼斯總督宮,已經到了文藝復興的萌芽了,第一層是柱子,第二層是回廊、柱廊,第三層是貼著馬賽克和大理石有窗子。這三層在老遠看非常清楚,橫向的水平分割,不是縱向的夸大神。它更加像現代的建筑,不像圍繞神的古代建筑。沒有那么奢華,開始回歸到人的尺度,這個尺度是紀念人,是社會人的尺度。
包豪斯設計學院、“白房子”就是住宅,就是人的尺度。蓋里是紀念碑的尺度,是他自己的尺度,他根本沒有強調人的尺度。他要夸耀自己,顯示自己。他可能講究了城市的尺度,自己的尺度,但并不是人的尺度。我并不迷信蓋里,他可能是建筑師出身但是過于炫耀自己了,做品牌去了。
包括天安門,長安街那不是人的尺度,是國家的尺度。現如今很多大學校園沒有利用人的尺度,大寬馬路的設計,讓學生感覺和校園沒有什么特別關系,學生要么在宿舍,要么在教室,幾乎沒有什么溝通和交流的空間。西方在文藝復興之后,一直強調的是人的尺度。而我們一直強調體現權力、國家形象、城市地標,可那并不是人的尺度。

設計師寧可“眼高手低”

? 柳冠中:對于尺度問題,中國建筑設計師和室內設計師都值得深思,舉個例子,家里10間房子,兩層樓,又有游泳池,你可曾想過家庭成員有多少?一個游泳池一天要用多少水?一天游幾次?水暴露在霧霾天氣之下,臟不臟?你換不換水?要從人的尺度著想,并不是尺寸,要從人的心理和生理去著想。
比如皇帝寶座的尺度,他是擺派的。寶座上不能歪著躺著,必須擺正了體現威嚴。高高在上,這是帝王尺度。再比如老板不愿意約下屬到家里談話,下班不愿意見員工。老板在辦公室里面大班臺后面的老板椅上,你就不敢同他大聲講話了。這就是老板的尺度。社會對人的認同,一切要從設計本源出發。
設計師不應該鉆到技巧上,不能用單一的黃金比例考慮所有設計問題。室內要圍繞人的尺度開展設計,臥室一旦比較大,床一定是要靠著墻,甚至要做空間隔斷讓床靠著,這樣才有依托感覺,這就是尺度。
如果一個設計師只注重技巧,而沒有思想,將來怎么會在歷史上留下痕跡?對于社會發展,專業發展沒有意義,反而把下一代帶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