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園林設計,建筑學院景觀元素 今天小豆培訓網學歷教育小編就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來源: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四年級“建筑·城市·景觀”設計課包含建筑、規劃、景觀、歷史、技術等多方向的題目供學生選擇,以便學生們在高年級發掘自己的興趣方向。
公園環——北京沿二環路文化景觀環線城市形態演變與修補
第二季:西二環
黃鶴與鐘舸 組
公園環城市設計課程由鐘舸教授和黃鶴副教授主持,夏雨珂擔任該課程的助教。針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提出的“沿二環路的文化景觀環線:建設展示歷史人文景觀和現代化首都風貌的公園環”的城市總體空間結構要求,課程教學旨在通過太平湖-豁口、西直門外、復興門外-月壇、天寧寺-白云觀等四個特定地段,挖掘城市形態特征以及軌道交通、歷史水系、公園綠地、文化遺產、城市設計遺產等空間要素,全面進行城市設計、城市形態學、城市更新等方面的強化訓練,探討“公園環”的具體內涵和空間形態呈現可能性。
課程教學于2021年11月5日開始進行設計題目布置、課程講座和背景資料收集,11月5日-11月23日為地段研究和初步構想階段,主要通過多要素城市形態圖的繪制客觀真實呈現地段形態和空間現狀,對主要問題進行梳理分析,通過對地段的深入認知提出主要應對策略及初步設計方案;11月26日中期評圖;11月30日至12月21日為深化設計階段,完成的城市設計方案及相關圖紙的繪制工作;12月24日最終評圖,整個教學過程歷時7周半。最終成果包括每人二張A0圖紙、每組一個實體模型和一份ppt匯報文件。
終期評圖邀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尹強、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張曉光、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劉宛副教授和唐燕副教授,對同學們的設計成果,以及相關城市設計和城市更新的理論方法,進行了詳盡精彩的點評。針對“公園環”這一北京中心城區重要空間結構要素,同學們在前期城市形態研究和關鍵問題剖析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特色公園綠地植入、TOD中心區擴展、道路體系重構、軸帶格網空間過渡、遺產周邊整體性建構等多種設計手段,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各位專家對同學們的方案和匯報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并結合方案深入探討了城市綜合體建設、西直門復建及周邊交通梳理、城市生活片區活力復興、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等相關問題,充分展示了城市設計的綜合性和復雜性。課程為同學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北京這座偉大的城市,了解城市設計的深刻內涵、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綠色·生活:城市景觀設計
史舒琳、鄔東璠、許愿 組
該課程的授課教師為史舒琳、鄔東璠和許愿。講座嘉賓有朱育帆、莊優波、劉海龍、郭湧和史舒琳。課程關注城市發展對綠色環境及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不斷增長的訴求,基于清華大學校內及北京市健翔橋-馬甸共4個地段,從景觀設計的視角幫助建筑學背景的學生建立綜合的場地與景觀意識,體會風景園林協調自然、文化與人之間關系的實質內涵;立足場地及周邊環境特性通過空間布局、地形豎向、水文、種植、交通等方面的設計,重點探討社區及韌性景觀設計、TOD結合濱水景觀/街道景觀/文化景觀的可能性,體驗從建筑到景觀的思維與方法轉換。
課程教學周期為2021年11月5日至12月24日,大致分為前期解題、方案生成和方案表達三個階段。為幫助建筑學背景的學生盡快了解并掌握風景園林設計方法和原理,在集體踏勘中實地講解調研方法并感受景觀設計對空間、環境的影響;也特別邀請景觀學系的5位教師就景觀設計、城市生態設計、水文與水景觀設計、豎向設計與工程材料、種植設計方法等專題給予講座,幫助學生盡快進入景觀狀態。
本次評圖專家邀請到了阿普貝思(北京)建筑景觀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董事長、主持設計師鄒裕波、清華大學修繕校園管理中心科長潘江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助理教授郭湧。鄒裕波董事長從實踐經驗出發對綠地生態系統、雨水收集與凈化、空間場所感營造等議題進行點評并提出優化建議;潘江瓊科長關注校園管理、交通疏解及無障礙通行等議題;郭湧老師對方案中豎向設計、種植設計、結構與材質合理性等專業問題,以及方案的圖紙和匯報表達技巧點評了9組作業。專家們認為,學生們通過7.5周的訓練所呈現出的設計作品視角豐富且不乏獨到之處、方案多樣且完成度高、表達各有千秋可圈可點,能夠很好地回應“綠色·生活”的設計主題,充分反映了此次教學實踐的成功。同學們也表示通過教學和評圖對景觀設計有了較系統的了解,體會到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的差異及互通之處,也認識到學科交叉的重要意義,收獲頗豐。
“BiLINEcycle”
學生:鄔宛珈、彭力夫、譚浩然
指導教師:鄔東璠、許愿
作業“BiLINEcycle”選址京藏高速與封閉社區之間的一段“夾縫”綠地,結合新建地鐵站引入自行車TOD概念,以開放的下沉景觀河隱喻此處改道暗渠的小月河,利用豎向設計屏蔽高速路噪音、搭建運動公園場地、融合建筑內外空間。兩條“低線”發掘歷史與空間的厚度潛質、定義綠色騎行生活模式,顯現出城市-景觀-建筑一體化思維特征。
共享景觀層透視
“Scales”
殷佳寧與黨怡瑋在地段調研的過程中注意到東二環周邊建筑尺度上的差異,因此,該設計希望通過建筑對周邊環境的應對彌補地段肌理和高度不連續的問題。以大、中、小不同尺度多維scales形成過渡。通過對銀河SOHO體量連通度的分析以及其對不同標高建筑的輻射作用保留部分層。在應對周邊環境的基礎上生成新建部分,并通過三維體系將其連接。根據二環交通商務區的定位和游牧青年的特點,功能定位以游牧生活為導向,并在工作中強調創新交流,居住中強調創意便捷。
軸測圖
室外透視
剖透視
數字化生活與未來城市建筑
王輝 組
數字化生活與未來城市建筑是王輝教授主持的本科四年級建筑設計課程。課程包括兩個選題方向:“基于未來數字化生活場景構想的城市街區建筑設計”以及“基于社交媒體信息表達的城市空間評估與整治設計”。第一個選題主要鼓勵學生對未來數字化生活方式與空間建構展開研究和暢想,并通過社會需求分析、物質空間設計和數字技術適應的綜合探索對未來城市建筑進行設計。第二個選題是基于社交媒體信息表達的城市空間評估與整治設計,課題資料提供了涉及北京城市空間的相關媒體信息數據,希望學生通過對數據的挖掘與分析,對相關的城市空間做出評估與設計回應,實現研究型設計流程探索。兩個選題方向在課程大主題之下各有側重,學生可以在這兩個方向中自主選擇。
課程教學于2021年11月5日開始布置設計題目并進行背景資料收集與數據挖掘,前3周各組同學確定選題并做相關社會研究或數據分析,并依據研究初步結論提出設計構想,4-5周進行初步設計,6-7.5周進行設計深化與圖紙表達。12月24日提交設計方案圖紙并最終評圖,整個教學過程歷時7.5周。
本次評圖邀請到了度態建筑創始人及主創建筑師朵寧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范路老師。評圖專家認為,課程題目具有創新性與挑戰度,五組學生作業類型多樣各具特色,并具有較高完成度,是一次很有意義的設計教學探索。同學們表示在整個評圖過程中受益良多、收獲頗豐。
2. 彩畫紋樣尺寸標注圖與色彩復原圖:
該圖紙為建筑詳查階段的代表性成果。其中紋樣及尺寸標注圖反映了建筑彩畫的全部紋樣內容和尺寸關系,逐一標注了彩畫各個段落的控制性尺寸;彩畫紋樣色彩復原圖反映了彩畫現狀的色彩搭配關系和整體視覺效果。(制圖人:易昕儀;測繪人:趙心月、易昕儀)
4. 紋樣及色彩位置分布圖:
這套圖紙是本次課程的創新點之一。同學們通過對彩畫紋樣形制全覽式的細致觀察,總結提煉出了各類紋樣圖案的固定搭配法則,并將其抽象化為簡單易懂的示意符號,再將其與不同彩畫段落、主要色調進行組合,開發了一整套直觀反映單體建筑彩畫規律的表達范式。(制圖人:趙心月、易昕儀;測繪人:趙心月、易昕儀)

優秀作業成果(2)
岳銳濤、舒陽、陳柯良3位同學的設計組采取了較為激進的改造策略。岳銳濤同學根據教師意見,對混凝土薄殼的結構特性和找形方法進行研究,在利用現有樓面的4個凸起物,打破現有樓板對空間感受的限制,置入形式自由的混凝土曲殼作為溝通1-4樓的光井。此外該設計對北部場地進行較大規模的改造(照顧到近期和遠景的規劃),充分利用屋面和地下空間,具有可行性。此方案工作量飽滿,創造力強,得到評委好評。
“逃跑計劃”
吳林嬌本次課程設計題為“京投創意花園——城市交通畸余空間的改造實驗”,意在通過吸引創意家的入駐,來激活原有車行坡道層層纏繞下的剩余空間。為此,我的方案聚焦于創意家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滿足但又亟待滿足的一種需要:逃跑,希望在設計中為這類人群提供一個逃跑的庇護所,讓壓抑已久的得以釋放,不被理解的允許存在,未曾留意的也可以閃閃發光。在“逃跑地點”的選擇上,我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山水、洞天、市集作為空間概念,對應著逃跑的三重境界;在“逃跑路線”方面,我利用原有坡道及其延伸作為重要路線,并在每一層次的空間中營造豐富而迷亂的路徑體驗;在外部造型上,我將一真一假、一舊一新兩條坡道編織以突出逃跑的主題以及整體感。希望整體的設計能讓創意家們在山水-洞天-市集的體驗中完成出世到入世的逃跑之旅,在其中放松自我、盡情創作并販賣展示。
評價:這個設計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逃跑的庇護所”這一想法的提出,是一個從概念設想到具體實現銜接得很好的設計。作為為數不多的在設計中利用好現有坡道條件的同學,外部造型包括內部空間的具體設計都十分從容而優雅,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邏輯和體系。與此同時,設計的工作量、深度、展示的用心都值得肯定。美中不足的是設計可能存在過早從概念進入具像化階段的缺陷,對于小面積場地的利用稍顯復雜,人為割裂的三個層次可能可以有更好的聯系等等。但總的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設計。
參評嘉賓與老師各組學生評圖后合影
“五道口電影院改造設計”
第一組優秀作業的小組成員為劉茹楓和王劭儀。本設計以五道口電影院及其東側的賓館為改造對象,通過編織結構屋面的置入重新塑造該區域的公共空間與建筑空間,將其打造為五道口一處舒適宜人、具有吸引力的活動場所。結構方面,我們重點探究了“受拉-受彎整體單元”的受力特點,并將其應用于編織結構中,使編織結構在原本以受彎為主要受力方式的基礎上,結合受拉結構的優勢,實現編織結構的整體結構性能的提升。通過對找形方法和方案本身特點的研究,我們最終將編織結構屋面的生成確定為四個步驟:設計曲面初始形態、優化曲面受力狀態、尋找構件平衡狀態和評估結構荷載能力,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方案的結構模擬表現多次迭代優化。每一步驟后的結構模擬結果的不斷改善驗證了找形方法的合理性,而最終方案在結構模擬中表現出的較好的結構性能說明了編織結構作為整體性屋面的可能性。在建筑形式上,編織結構為C形柱、懸挑、大跨、異形空間等豐富的空間變化創造了條件,并塑造出豐富的光影效果。
虛實之間:基于三維虛擬技術的真實空間情境營造
朱寧 組
隨著三維虛擬技術的迅猛發展,物理空間中的視聽信息,逐漸可以被虛擬化,并且由于虛擬環境易于變換、信息量大、展現形式多樣,更容易形成互動,調動受眾的情緒。本課程擬建造三種情境空間,利用單片機、投影、多媒體等多種虛擬技術,和石膏板、密度板、聚苯板等普通建筑材料,形成具備情境效果和互動功能的展示空間,并在期末在校內進行成果展示。與完全的實體建造不同,虛擬展示通過設備、軟件開發等方式,可以在臨時展示空間拆解后保存展示內容,并可在其他空間中復制展示。本次課程指導教師為建筑學院朱寧老師、美術學院未來實驗室劉潔博士。
本次課程在給定書單中閱讀一部名著,完成對城市意向的提取,設定“虛”和“實”所代表的“理想城市”的部分:“虛”——理想城市的背景要素,或者其他認為可以沉浸的空間場景,“實”——具備體驗和交互功能的城市片段,要設定現場體驗者進行互動體驗的具體觸發點。課程分為案例與技術背景學習,名著閱讀與頭腦風暴,情境設定與互動展示概念設計,確定技術體系與交互手段設計,技術實現深化,搭建材料采購,實體搭建與調試等環節。第15周周四晚為評圖展示,展陳一周后撤場。
本次評圖邀請到了北京工業大學建筑系副系主任李寧副教授、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數字藝術系系主任李萌老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王韞老師、北京化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郭子淳老師、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郝石盟老師;以及校內嘉賓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首席研究員鄭址洪教授、信息藝術設計系主任王之綱副教授、未來實驗室陳赟冰博士、劉崗博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張昕副教授。嘉賓首先聽取了各組學生設計作品概念介紹、深化過程及技術方案,而后實地體驗了三組空間互動裝置建造作品,在體驗中與學生交流設計思路、技術細節、表達方式,最后回到答辯教室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討論。
嘉賓對課程設置做了點評,認為這門課是在探討空間與行為互動機制的建筑教學探索,同時贊賞了學生能在七周半的時間內,完成從軟硬件零基礎學習到富有表現力的空間搭建的飛躍。王之綱等各位老師著重指出,雖然在技術手段上更多應用信息技術與多媒體表達方式,但很清晰的感受到每組學生作品都強調了空間與人的互動表達,是區別于裝置藝術、純媒體藝術的一種顯著的建筑學特征,未來可與真實建筑空間設計相互融合,提升建筑空間品質。
參評嘉賓與各組學生評圖后合影
“Blind New World”
張敬雯、張海若、鐘沛禧與徐寒組的作業題目為Blind New World。作品Blind New World從小說《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的社會批判思考出發,構建了一套具有角色標簽的空間互動規則。進入空間的體驗者隨機獲得一種角色后,透過有色眼鏡會在同一空間中看到不同的畫面并完成相應的任務,體會到社會分層與隔閡,而后在另一空間體驗視覺與味覺的享受,意在批判“娛樂至死”的社會現象滲透在各階層中。能夠實現同一屏幕觀看到不同畫面的關鍵技術,在于巧妙的使用了濾色鏡片和紅綠藍單通道多圖層的視頻顯示方式。
以下視頻來源于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以下視頻來源于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The Dispossessed”
史文彪、潘恒言、朱珍妮和凌感組作品The Dispossessed從同名小說《一無所有》的空間設定出發,構造了烏拉斯和安納瑞思一個二元空間結構,并設定了每個空間的游戲規則,讓進入空間的體驗者在不同空間中體會到不同社會結構。由豐富色彩與光影構成的烏拉斯空間,象征一個消費與資本掠奪的社會,多人同時體驗中也存在弱肉強食的規則;而相對狹窄而素凈的安納瑞思空間,象征一個需要人與人合作開墾蠻荒自然的社會,多人進入空間只有配合完成任務才能出現精美的結尾視頻。其中多人游戲的規則實現,是通過UWB的精準室內定位獲得每個人實時位置,通過投影表現出來,反饋體驗者的游戲狀態。
以下視頻來源于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以下視頻來源于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供稿:黃蔚欣、朱寧
編輯:許寧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