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家級培訓班為啥放在了湖南「這個國家級培訓班為啥放在了湖南」 今天小豆培訓網學歷教育小編就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導讀
最近,一個國家級的培訓班在湖南開班了,地點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湘西州”)。
這個培訓班的名字是“全國脫貧攻堅交流基地建設及國際傳播能力提升培訓班”,14日至16日舉行。
課程包括專家授課、交流討論、現場觀摩,信息量很大。小編作了課堂筆記,分享給大家。

9月14日,培訓班學員來到十八洞村獼猴桃基地參觀學習,品嘗獼猴桃果子。
小編還了解到一個能支撐湖南“三好”的數據:據不完全統計,一年多來,全國15個省(區、市)的基地和考察點共接待了國內外考察團組58697批次,其中,湖南接待了14196批次,占總數的1/4。
要問培訓班為啥放在湘西州開辦,首先這里既是“精準扶貧”首倡之地,又是湖南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然后咱再看看被評定為首批全國脫貧攻堅交流基地的“選手”,湘西州占了3個!
通過這個“窗口”,可以更加詳細地了解精準扶貧的“湖南之為”,也更加深刻地理解脫貧攻堅的“中國之治”。

7月29日,青山環抱的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
9月14日,小編跟著幾名培訓班學員走進十八洞村。當他們看到“新生代”施林嬌眉飛色舞地直播帶貨,導游流利地用漢、英兩種語言解說,昔日只會苗語的阿公阿婆也能用流利的普通話和客人交流時,似乎對進村時提出的問題——你們村怎么這么火,有了答案。
經驗之三:因地制宜
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些交流基地、考察點要能切實給其他地區帶來示范效應,還得憑借自身不斷探索的“內功”。
十八洞村將人文、山水相結合,發展鄉村旅游等產業,形成了品牌;
隘口村發展茶產業,走出了一條茶旅融合發展之路;
竹山村搭建文化旅游平臺,人氣爆棚;
菖蒲塘村做大做優水果產業,成了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
楠木橋村通過創建“連村聯創、抱團攻堅”模式,實現了富民強村奔小康。
就拿十八洞村來說,“跳出十八洞發展十八洞產業”的思路始終如一。比如獼猴桃產業,人均耕地面積僅0.83畝的十八洞村,今年獼猴桃預計產量350噸。
怎么做的?十八洞村探索“飛地經濟”模式,以股份合作制方式,全體村民與苗漢子合作社合作搞公司,村民占股39%,村集體占股10%,苗漢子合作社占股51%,流轉1000畝土地發展優質獼猴桃產業。

金秋時節,鳳凰縣竹山村風景如畫。

減貧故事“火出圈”
好了,現在到了培訓班第二個能力提升環節——國際傳播能力。
大家可能要問,講脫貧攻堅,為啥要提“國際”傳播。其實,脫貧攻堅不是一地一域一國之事,它是全球的共同事業。
中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令世界刮目相看。國際社會給予高度評價,“精準扶貧”理念被寫入第73屆聯合國大會決議。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希望學習和借鑒中國減貧經驗。我們有責任分享、傳播減貧與鄉村振興的經驗。
此外,中國減貧已然成為我國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一張亮麗名片,我們可以也應該深度參與到全球減貧與發展治理中去,不斷提升中國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
看看咱湖南怎么做的——
精心提煉經驗。湖南對交流基地減貧經驗模式和脫貧致富故事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挖掘。
小編跟著培訓班去的每個考察點,都有中英文外宣片,當地農民、駐村幫扶干部很多都成了講解員,他們通過現身說脫貧、說扶貧,讓來訪者可學、可信。

9月15日,鳳凰縣菖蒲塘村黨委書記周祖輝為來訪者講述“脫貧故事”。
十八洞村的龍先蘭、施林嬌,菖蒲塘村的王安全、丁青青,他們既是脫貧攻堅的參與者、受益者,又是“脫貧故事”的講述人。
打造外宣精品。近年來,湖南圍繞基地和考察點,推出了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電視專題片《從十八洞出發》、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交響敘事組歌《苗寨的故事》、花鼓戲《桃花煙雨》、圖書《立此存照》等系列優秀文藝作品。
今年1月,以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為原型的《大地頌歌》電影版在老撾上映時,引發了熱烈反響。
創新宣傳模式。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一方面,主動供稿中央主流媒體,在頭版頭條等重要位置刊發考察點精準扶貧故事;另一方面,積極對接中央部委,邀請國外政要、媒體記者深入考察點采訪調研或開展線上交流活動。
目前,交流基地和考察點已接待的涉外團組達72組、2600余人。今年 8 月份,來自德國、日本、朝鮮、新加坡、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的媒體和部分中央媒體記者 30 余人來到十八洞村進行實地采訪。

來源 | 湘伴
記者|奉永成 王為薇
圖片|奉永成 李健 傅聰
編輯 | 趙澤琴 夏鴻
校對 | 張永瓊 李忠洋(實習)
審稿 | 劉穎